4月11日晚,被譽為中國版搞笑諾貝爾獎的2015年菠蘿科學獎在杭州揭曉。包括“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次”、“蚊子為什么不會被雨滴砸死”、“呵呵的網(wǎng)絡功能研究”、“一坨肉的365天”在內(nèi)的科研成果或事件摘得9個獎項。
“呵呵”奪走語言學獎
這是菠蘿科學獎的第四次亮相。過去三年,一批妙趣橫生但略顯無厘頭的科研成果通過這種形式被挖掘出來。
“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次”、“蚊子為什么不會被雨滴砸死”、“有血緣關系的猴子長得更像”、“章魚胺決定饑餓后是否覓食”、“名字偏好與幸福感”、“可以發(fā)電的紋身貼”分別奪得菠蘿科學獎組委會頒出的數(shù)學獎、物理學獎、醫(yī)學生物獎、化學獎、心理學獎、發(fā)明獎。
《美麗化學》和“一坨肉的365天”分獲菠蘿ME獎和菠蘿U獎。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的幻想獎空缺,而“呵呵的網(wǎng)絡功能研究”摘得增設的語言學獎。對此組委會解釋說,這兩個獎項變化完全符合菠蘿科學獎的原則,首先是寧缺毋濫,其次,只要符合菠蘿科學獎的精神,就值得組委會特別設立一個獎項。
浙江科技館館長李瑞宏表示,嚴肅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符合科學精神又寓教于樂,這也是菠蘿科學獎的初衷。
▲頒獎現(xiàn)場
▼九項獲獎項目詳解
醫(yī)學生物獎:有血緣關系的猴子長得更像
獲獎者:鄭州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學研究所路紀琪教授團隊。
路紀琪教授團隊用五個月時間,為太行山三個母系的26只獼猴拍攝了一系列面部的照片,并運用數(shù)學方法進行了面部相似度的分析,研究表明,有血緣關系的猴子長得更像。
數(shù)學獎: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次
獲獎者:紐約大學柯朗數(shù)學系黃金紫團隊
一根棒棒糖需要舔多少次才能舔完?紐約大學柯朗數(shù)學系黃金紫團隊把棒棒糖放在一根被水流沖刷的管道中,通過延時攝影拍下棒棒糖的溶解過程。最終研究者得出兩個結論:不管棒棒糖原來是什么形狀,也不管水流速度多快,棒棒糖在即將完全溶解時的形狀幾乎都是月牙形;通過固體溶解的規(guī)律預測,對于直徑1厘米左右的棒棒糖,大約要1000次才能舔完。
心理學獎:名字偏好與幸福感
獲獎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蔡華儉課題組
一個人的名字和他的幸福感有沒有關聯(lián)?中科院心理所的蔡華儉研究組選取了304對雙胞胎,讓他們回答“是否喜歡自己名字”“情感幸福感”等問題,據(jù)此研究二者的關系。結果表明,一個人的幸福感與他喜歡自己名字有關,但與別人是否喜歡他的名字無關。
物理獎:蚊子為什么不會被雨滴砸死
獲獎者:胡立德博士及佐治亞理工學院生物力學實驗室
雨滴砸在蚊子身上,就像汽車砸在人身上,為什么蚊子不會被砸死?佐治亞理工學院的胡立德教授,捕捉了大量的蚊子,用水槍模擬雨滴,并用高速攝像機拍下了蚊子被砸的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飛行中的蚊子之所以不會被雨滴砸死,是因為蚊子擁有強壯的外骨骼,而且會順勢跟雨滴一起下落,因此受到的沖擊力比較小。
化學獎:章魚胺決定饑餓后是否覓食
獲獎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團隊
感到饑餓時想進食和四處尋找食物是兩套不同的神經(jīng)機制。浙江大學王立銘教授的研究團隊敲除了果蠅的一種基因,使它無法合成章魚胺。這種果蠅在饑餓時,不會外出去覓食。而是在原地靜靜等待食物送上門來,直到餓死為止。
發(fā)明獎:可以發(fā)電的紋身貼
獲獎者: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Joseph Wang團隊
繼溫飽問題之后,人類開始解決智能手機電量帶來的困擾。Joseph Wang團隊團隊為此發(fā)明了一種可發(fā)電的紋身貼,發(fā)電材料是汗液中的乳酸。人類進行短跑,俯臥撐等無氧運動時可產(chǎn)生乳酸。在不考慮身體極限的前提下,讓一個成年人快速蹬6個小時的自行車,可以讓一部手機的續(xù)航時間延長足足1秒。
菠蘿U獎:《美麗化學》
獲獎者:《美麗化學》團隊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就是由化學反應構成的,卻很少有機會從美學的角度來觀察原子重生排列的種種風貌。去年,中科大梁琰副研究員和他的團隊制作了一副以微米計的壯美圖景,堪稱“燒杯中的國家地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這一作品居然沒能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像獎和普利策攝影獎,希望我們的菠蘿U獎能夠讓他們稍感安慰。
菠蘿Me獎:一坨肉的365天
獲獎者:新浪微博網(wǎng)友張弘弢
從2014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張弘弢持續(xù)觀察一塊肉在常溫下的腐敗過程。同時在社交網(wǎng)絡上堅持圖文直播。每天都有大批網(wǎng)友關心這坨肉的最新動向,并有熱心粉絲為這坨肉的照片制作了精良的配樂視頻。
語言學獎:“呵呵”的網(wǎng)絡功能研究
獲獎者: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生汪奎
“呵呵”作為帶有強烈負面感情色彩的網(wǎng)絡用語,被汪奎作為碩士畢業(yè)論文的研究主題并獲得了導師的肯定。為了表彰這項在社會科學方面充滿好奇心的研究,菠蘿科學獎主辦方?jīng)Q定授予其語言學獎。
▲“呵呵的網(wǎng)絡功能研究”摘得增設的語言學獎
延伸:巨型的奇葩獎杯——來自宇宙項目
除了獲獎獎項有意思外,每年菠蘿科學獎的獎杯都像一個“彩蛋”,無固定樣式卻別具一格。前兩屆頒獎典禮的獎杯由著名雕塑家、畫家薛繼業(yè)設計,第三屆頒獎典禮的獎杯是“自發(fā)對稱性破缺帽”,由中學化學老師馬承剛設計制作。
今年菠蘿科學獎的獎杯繼續(xù)保持著令人驚奇的特質(zhì),同時它背后的意義也讓人肅然起敬——大型科學觀測項目“斯隆數(shù)字巡天”向菠蘿科學獎組委會無償提供了10塊廢舊光纖插板作為獎杯。
2015年菠蘿科學獎的巨型“奇葩”獎杯,實際上這是大型科學觀測項目“斯隆數(shù)字巡天”的廢舊光纖插板
菠蘿科學獎顧問、科普譯者李劍龍介紹說,對獲獎者來說,這塊鋁合金插板本身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它承載著奧秘的故事。全世界僅有6000多塊。重要的是,每塊光纖插板都對應著星空的一個特定區(qū)域,每個小孔都對應著該區(qū)域中的恒星、星系或類星體,記錄著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