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發(fā)現了一種新的遠古巨型企鵝。由于體型巨大,在初次見到這種企鵝的化石時,科學家甚至以為它們屬于一種巨大的龜類??茖W家認為,這是有記錄以來第二大的企鵝。
(這種巨型企鵝站立高度跟人類差不多)
通過對骨骼化石的測量,科學家估計這種企鵝的站立高度接近1.8米,重量大約為100千克,而它們生活的年代大約為6000萬到5500萬年前。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德國森肯堡研究中心的古生物學家杰拉爾德·邁爾(Gerald Mayr)稱,這一發(fā)現揭示出“在企鵝演化早期剛剛失去飛行能力的時候,它們就發(fā)展出了龐大的體型”。
(紅色方塊顯示的是比氏庫米企鵝的肱骨和鳥喙骨,旁邊是分離出來的圖像)
阿蘭·滕尼森(Alan Tennyson)是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脊椎動物管理員,也是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2004年,他與同事古生物學家保羅·斯科菲爾德(Paul Scofield)在新西蘭奧塔哥大區(qū)的一處海灘上發(fā)現了這塊化石。一開始,他們以為這是一種龜類的化石。2015年,一位化石技術人員在開始準備這件化石標本的時候,發(fā)現化石肩胛骨上鳥喙骨部分的特征表明,它其實屬于一種古老的企鵝。
后續(xù)的分析發(fā)現,這種企鵝生活在5500萬到5900萬年前,即距離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非鳥類恐龍滅絕僅僅過去了700萬到1100萬年。研究者將這種企鵝命名為Kumimanu biceae(比氏庫米企鵝),其屬名Kumimanu是受到了新西蘭原住民毛利人文化的啟發(fā)。在毛利人的文化中,“kumi”是一種傳說中的怪物,而“manu”在毛利語中是“鳥”的意思。種名biceae則是為了紀念滕尼森的母親,比阿特麗斯·滕尼森(Beatrice“Bice”A。Tennyson),是她鼓勵了滕尼森對自然史的學術追求。
比氏庫米企鵝與厚企鵝(Pachydyptes ponderosus,一種已滅絕的大型企鵝,生活在始新世的新西蘭)和皇帝企鵝(Pachydyptes ponderosus)的肱骨和鳥喙骨比較
比氏庫米企鵝的外形與今天的企鵝并不像。盡管研究人員沒有找到它的顱骨,但他們從相近時期的化石推測,最早的企鵝有著比現生種類長得多的喙,可能用來戳刺魚類。不過,與今天的企鵝一樣,比氏庫米企鵝已經具有了典型的企鵝羽毛,以直立的姿勢笨拙行走,而且發(fā)展出了鰭狀的翅膀,有助于它們游泳。
此前研究人員還在新西蘭發(fā)現了其他遠古企鵝的化石,包括威馬奴企鵝屬的Waimanu manneringi,生活在約6100萬年前。不過,目前記錄的最大企鵝是卡式古冠企鵝(Palaeeudyptes klekowskii),生活在3700萬年前的南極。根據2014年發(fā)表在《Comptes Rendus Palevol》期刊上的一篇論文,卡氏古冠企鵝站立時高度能達到兩米,重量可達115千克。
考慮到南極的卡氏古冠企鵝體型比比氏庫米企鵝更大,很有可能“巨大體型在企鵝演化史中出現了不止一次,”邁爾說道。根據物種的演化關系,研究作者認為該企鵝的巨大體型為獨立起源,發(fā)生在企鵝從飛翔到潛水的演化轉變后不久。在今天的企鵝家族中,皇帝企鵝(Pachydyptes ponderosus)是體型最大的種類,成年個體的身高可達120厘米,體重可達46千克。
為什么新西蘭會成為遠古企鵝的天堂?這個島國周圍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可以為企鵝提供充足的食物,而最開始那里并沒有原生的哺乳動物(盡管今天那里生活著數量眾多的綿羊、黃鼠狼和家養(yǎng)寵物),意味著當企鵝上岸換毛和產卵時不會受到干擾。這項研究的結果在線發(fā)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