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叫做“在微博里蹦迪,也在朋友圈里裝死“,這句話其實大部分可以解釋很多年輕人的社交狀態(tài),微信里打卡,以及應付社交,而在朋友圈里則能和熱點互動,發(fā)一發(fā)自己的最近狀態(tài),這些網(wǎng)友們在朋友圈里是這樣的:
在微博里卻搖身一變,變成了歡脫的”沙雕“網(wǎng)友:
有人說微信只是為了維護必要的社交關系,而在沒有大量朋友,領導,家人所在的微博才是釋放天性的領地,有些人一天也許會發(fā)幾十條微博,但在朋友圈始終保持沉默,那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些原因呢?
社會角色的影響讓我們不能在朋友圈展示全部的自己
為什么我們在用微博的時候就會往往感覺無拘無束,暢所欲言,而在微信中想說句話卻覺得束縛重重。這里面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們在微信中有大量的熟人和常聯(lián)系的同事以及領導,在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將我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考慮代入其中,考慮自己的社會地位,顧及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所以往往會是一個乖乖的形象;而在微博里則沒有了熟人這層束縛,不用再按照他人的期望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和塑造自己的形象了,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和感想。把真實的自己展示出來。所以會感覺朋友圈里的自己在演戲,而微博里才是真我。
只對真心朋友講的真心話地自我表露
除了我們在交往中會希望把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對方這種做法以外,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根據(jù)對方的社會角色不同,以及熟識程度不同,所以會給對方展現(xiàn)出不同的一面。在沒有大量熟人的微博里,我們往往會給大家展現(xiàn)“公開自我”而不是真正的自我,這只是一種表象的自我表露。而在大家互相非常熟悉的朋友圈里,大家往往自我表露很少;在一面是謀生人另一面是親密好友之間,我們要展示的兩個方面自然是不太一樣的。
匿名化和去個體化
我們都知道,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最不穩(wěn)定的因素就是匿名,這也就是為什么一直在推進網(wǎng)絡實名制原因。因為匿名的關系,我們在網(wǎng)絡之中的社會身份是互相可以隱藏的,我們也就并不能像線下一樣,接觸到一個人真實信息,導致在這個網(wǎng)絡群體中,個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意識下降,從而可能導致一些非典型的行為發(fā)生。
由于在微博中匿名與他人互動,缺少了人際交往中的臨場感,從而導致個體的自我意識隨之下降,引發(fā)一些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言論。也是在微博這樣匿名的社交媒體之中,我們會降低對自己的自控力,以及減少對自我社會地位的認知,在匿名的基礎上從而進行更大程度的自我表露。
最后的最后我想說,盡管我們真的會在微博和微信里展露出不一樣的自己,但這也并不是不好的現(xiàn)象,通過微博里匿名的自我表露,才能使我們心中的負能量得到傾訴,才能更好的行成良好的健康人格。只要我們能分清自己的社會地位,找準位置;那么在微博自我傾訴又能算什么呢?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jié)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