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25日消息,據(jù)國外媒體報道,2019年2月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JAXA)將“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至“龍宮”小行星表面采集樣本,然后再彈射返回運行軌道。
2019年2月21日,當“隼鳥2號”在龍宮小行星表面著陸時,成功拍攝了該小行星表面的高分辨率圖像,清晰度高達每像素1毫米。這些圖像便于我們深入觀察龍宮小行星表面對探測器著陸時產(chǎn)生的物理干擾反應,包括:取樣拋射碰撞和航天器推進器氣體噴射等。
當“隼鳥2號”再次從小行星表面升空時,相機拍攝到一些奇特現(xiàn)象——該探測器在小行星表面留下了深色斑跡?,F(xiàn)在這些奇特的斑跡有助于天文學家揭開這顆小行星的顏色之謎。研究人員稱,龍宮小行星表面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物質,它們分別具有不同顏色,藍色物質位于赤道脊和極地區(qū)域,紅色物質位于中緯度區(qū)域。然而這些光譜變化的原因還不清楚。
但當“隼鳥2號”返回軌道時,其著陸破壞的物質層似乎與紅色物質相符,而不是藍色物質。在研究這顆小行星的過程中,藍色和紅色物質分布呈現(xiàn)出一些特點,較大的巖石呈藍色,而周圍體積較小的物質——泥土和碎石,則呈現(xiàn)紅色,充滿藍色物質的隕坑比充滿紅色物質的隕坑形成時間更晚一些,就好像隕石撞擊穿透了紅色表層,暴露出下方的藍色物質層。
所有這一切表明,小行星表面巖層最初是藍色,伴隨某些進程而逐漸變成紅色。同時,該研究還顯示,使碎石變紅過程所用時間比大型巖石遭受碰撞破壞或者高溫加熱變紅的時間更長。
科學家知道小行星在太空風化和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將有規(guī)律地逐漸變紅,這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fā)生變化,但與太陽輻射相比,太空風化通常僅會導致小行星表層幾納米的厚度變紅,而龍宮小行星表面紅色物質層厚度大約幾十厘米。
如果龍宮小行星在太陽附近經(jīng)歷了短暫的軌道漂移,將產(chǎn)生更高的表面溫度,那么短時間內小行星表面變紅的事件就可以解釋,龍宮小行星表面的多數(shù)大型隕坑都是紅色的,這表明這顆小行星離開小行星帶之后,它的紅色調逐漸增強,并經(jīng)歷了更頻繁的隕星碰撞。表面結構暗示這顆小行星非常年輕,大約僅有900萬年的歷史。它的生命始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這里與其他天體發(fā)生碰撞的頻率遠高于之后進入近地軌道的小行星。
如果龍宮小行星仍處于小行星帶,那么其表面變紅的時間可能發(fā)生在30萬年前。天文學家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來縮小范圍,他們可以模擬龍宮小行星軌道穿越的時間,推測它接近太陽軌道的具體時間。但是“隼鳥2號”著陸小行星表面過程中采集的樣本更具啟發(fā)意義。
可以預測,從龍宮小行星表面采集樣本含有改變和未改變的物質,小行星表層記載著“太陽加熱事件”。目前該項研究已發(fā)表了《科學雜志》上。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