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水水剛給大家做過冰刃 4 Plus 和魔霸 4 的評測,可評論區(qū)居然有人嫌不夠貴,還有人說配置不夠極致。既然這樣,咱IT之家又找 ROG 那邊 PY 了一臺售價 49999 元的頂配版 ROG GX550,它不僅擁有 4K 可觸摸的副屏,還配備了主流游戲本中最高規(guī)格的硬件搭配——i9-10980HK + RTX2080 Super,也就是傳聞已久的雙屏版冰刃,各位是不是一下子就來了興致呢?那今天,水水就為大家揭秘這款與眾不同的游戲本體驗幾何。
外觀與設計
畢竟是五萬塊的電腦,從包裝上看都有些與眾不同。當然,這里指的是內層包裝盒。ROG 冰刃雙屏的包裝盒與玩家國度其他系列大小相差無幾,表面采用了磨砂材質處理,對應其機身外殼的磨砂質感,而斜切式的對拉盒蓋,則是契合玩家國度經典的 A 面設計元素。當然,大大的敗家之眼 Logo 自然是不能少。
那五萬塊的電腦,包裝盒里究竟有哪些東西呢?除了標配的主機、適配器、電源線、說明書和信仰貼紙之外,ROG 冰刃雙屏還隨機附送了一個支持 1080P/60 幀的獨立攝像頭,以及一個非常厚實的橡膠鍵盤腕托,水水覺得要是能再配個鼠標就完美了。通過這兩個配件,相信老 Roger 對 ROG 冰刃雙屏的外觀已經略知一二,具體的設計我們接著往下看。
ROG 冰刃雙屏的 A 面采用磨砂手感的鋁合金材質,手感順滑且相對拉絲紋理更不易沾染指紋。顏色方面則是比較淡的槍灰,在自然光下從側邊看過去似乎還有些許的藍色。另外,A 面的主體部分不再采用雙向斜發(fā)絲紋處理,一分為二的斜切分割線也改成了啞光半透效果,而敗家之眼 Logo 則是高亮材質的金屬,不過并不會發(fā)光。A 面頂部的梯形凹槽左右各有一條立體分割線,中間部分則露出了位于鍵盤面三枚狀態(tài)指示燈??磻T了黑色機型之后,會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ROG 冰刃雙屏的三圍分別是長 36cm、寬 26.8cm、厚 2cm,裸機重量則為 2.4kg,相比于它怪獸般的性能,這個身材已經很性感了。接口方面 ROG 冰刃雙屏也比較豐富,它采用三面環(huán)繞式的接口分布,左側有 DC 電源接口、麥克風接口、3.5mm 音頻輸入接口,右側有兩個 USB3.2 Gen1 的 Type-A 接口和一個 USB3.2 Gen2 的 Type-C 接口(支持 DisplayPort 1.4、雷電三技術以及 PD 協(xié)議的充電)
注意,這個 USB-C 接口可以做到視頻輸出、供電、數(shù)據(jù)傳輸和外部擴展種種功能,而且在核顯模式下,可連接小巧的 65W 電源適配器進行供電,滿足輕度辦公、網頁瀏覽和音頻娛樂等用途。ROG 冰刃雙屏的屁股部分還配備了 RJ45 千兆網線接口、USB3.2 Gen2 的 Type-A 接口以及 HDMI2.0B 接口,其中 HDMI 接口支持 4K UHD 60Hz 的顯示質量。三邊共有四個散熱出風口,幫助其更快的散出內部熱量。
至于它的揚聲器,則被放到了 D 面底部的左右兩側。ROG 冰刃雙屏內置了 TAS5825M 音頻芯片,可以智能調節(jié)音腔效果,帶來更大的音量。而插入耳機之后,ROG 冰刃雙屏使用獨立的 ESS9118 音頻芯片提供了 Hi-Res AUDIO 音頻認證以及 7.1 虛擬聲道,以帶來更加真實沉浸的環(huán)繞立體音,獨立麥克風接口設計有助于幫助玩家實現(xiàn)更清晰的語音聊天、連麥或是影音串流。
ROG 冰刃雙屏的 D 面造型獨特,從上到下一共三組高低不同的棱形或梯形腳墊、15 顆外露的內六角螺絲、金字塔型的底盤上貼有各種認證和硬件標簽、一條橫向的進氣孔、玩家國度的完整拼寫標識,兩側還各有一組斜向設計半裝飾半功能的進氣孔。
當然,最重要的設計全都集成在了 B、C 兩個面上。ROG 冰刃雙屏支持單手開合,最大開合角度為 150 度,掀開 B 面后一整塊三面窄邊框的 4K 分辨率霧面屏盡在眼前,同時 C 面上方二分之一面積的第二塊 4K 分辨率霧面副屏會自動被背面的兩個支架抬升 14°,兩塊 4K 分辨率的屏幕同時亮起,霸氣十足。B 面的屏幕邊框沒有嵌入攝像頭,而從側邊看過去也不再是墊起式小翹跟設計。
反而是副屏部分采用了墊起式設計,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副屏的兩個支架底部是鏤空的,同時抬升的屏幕和 C 面形成了半開放式的三角區(qū)域,有利于增加空氣對流,而副屏下方的區(qū)域剛好就是內部風扇的所在,再加上此次 ROG 冰刃雙屏基本用上了所有玩家國度游戲本上的散熱技術,比如出風口內部密密麻麻的超薄散熱鰭片、ASS Plus 風洞散熱系統(tǒng),冰川散熱架構、液態(tài)金屬、5 熱管 + 2 個 12V 絕塵風扇,以及奧創(chuàng)中心多種性能模式共同組成的暴風增壓散熱系統(tǒng),以達到在 2cm 的機身厚度內全方位控制溫度,以確保性能釋放。
ROG 冰刃雙屏的主屏有兩種規(guī)格,對于內容創(chuàng)作者而言,可選 14.1 英寸、3840x2160 4K 分辨率、100% Adobe RGB、廣色域技術且具有潘通色彩認證的面板來進行生產力;而另一方面,作為游戲玩家可選 15.6 英寸、1080P FHD 分辨率、100% sRGB、300Hz 刷新率、3ms 響應時間以及 G-Sync 畫面防撕裂技術的版本,以滿足他們對于游戲顯示效果的期待。我們這次拿到的是 1080P 分辨率版本。
通過 AIDA64 查詢發(fā)現(xiàn),這塊屏幕來自友達光電,型號為 B156HAN12.0,在屏庫網進一步查詢,可以看到這塊屏幕還擁有 141 的 PPI 和 300 尼特亮度。
而副屏則是一塊 14.1 英寸、3840x1100 4K 分辨率且支持觸控操作的霧面屏,AIDA64 顯示其生產商為京東方。
這塊屏幕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具備靈活的畫面拓展和智能的色彩管理,官方將這塊屏幕稱作 ScreenPad Plus。由于是 4K 分辨率,所以畫面顯示的精細程度自然不用擔心,而且 ROG 為它專門定制了一張炫酷的副屏壁紙,上面描繪了有著濃郁賽博朋克風格的 ROG 空島,以及左右兩個巨大的風扇,暗示機器內部的風扇就隱藏在副屏的下方。
副屏的角度是固定的,無法手動調節(jié),C 面的轉軸部分貼心的印上了請勿將手放置于此的警告標簽。
副屏主體也是三面窄邊框,左側中部有一枚虛擬按鍵,點開之后即可對副屏的各項參數(shù)進行調節(jié),比如亮度、主副屏切換、副屏自定義模式、禁用鍵盤、應用快捷方式等,用戶的定制空間非常大。副屏有三種模式,即關閉模式、主副屏單獨顯示以及主屏擴展模式。如果選擇單獨顯示,就可以在主副屏上開啟不同的應用窗口,一心二用。如果選擇主屏擴展模式,則會直接將主頻正在顯示的應用窗口擴展的副屏上。
其實,很多人可能會對雙屏的實用性存疑,但就水水這幾天的體驗來看,ROG 冰刃雙屏的雙屏聯(lián)動還是有不少使用場景的。比如主副屏單獨顯示的時候,可以用主屏看視頻,副屏打開 Word 記錄重要的信息綱要或撰寫文案;也可以用主屏玩游戲,副屏打開奧創(chuàng)中心,實時監(jiān)控電腦狀態(tài)、靈活切換性能模式;甚至在副屏上擺放參考圖,主屏上使用 PS 繪圖等等。而使用副屏擴展顯示時,視野大大增加??梢詫⒁恍┬枰盅弁瑫r工作的應用,拆分到主副屏上合理分配,比如在 Premiere 等視頻剪輯軟件中,用主頻當監(jiān)視屏,副屏操作時間軸和特效編輯器進行剪輯等;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主屏還是副屏,當用戶拖動應用窗口時屏幕上都會彈出一個快捷菜單,可以選擇將當前窗口固定在屏幕上、切換到另一塊屏幕,或者直接以最大窗口擴展到兩塊屏幕顯示三個選項,而且主副屏公用相同的色彩,無論在哪一塊屏幕上調節(jié)色溫,另一塊都會隨之變化,來確保統(tǒng)一的視覺體驗。不過,在 ScreenPad Plus 獨立的設置菜單中,也支持單獨調節(jié)副屏的分辨率、縮放倍數(shù)、省電選項以及默認窗口大小等等。
另外,在很多游戲中,你都可以借助它的副屏和 Overwolf 這樣的軟件,在副屏上利用各種游戲插件,讓游戲體驗更加豐富,或者更有效率。比如和隊友語音、邊玩游戲邊刷直播、或者即時查找一些游戲內的重要信息、攻略等。當然,我覺得雙屏最大的體驗升級在于觸屏操作,為什么呢?當你的主屏在運行全屏應用或游戲的時候,如果要在副屏上操作另一個應用,最合理的交互方式肯定是觸摸,因為如果將鼠標挪動到副屏再進行操作不僅步驟繁瑣,來回移動效率也十分低下,但換成觸摸操作就等于是一套新的交互邏輯,它與主屏上的鍵鼠操作相互獨立,互不干擾,也不會中斷主屏上的動作,特別是可以快速通過滑動手勢瀏覽信息。而當你要在副屏進行編輯,主屏當作監(jiān)視器這種情況,又無需在主屏操作,自然也就不存在這種問題了。
目前一些游戲已經開始適配雙屏,主頻顯示畫面,而副屏則用來顯示游戲地圖、技能學習界面、游戲物品和設置菜單等,所以這塊 ScreenPad Plus 的潛力將是巨大的。
最后我們看看 C 面的上的鍵盤和觸控板。由于副屏的加入,C 面沒有了”鐵板燒 “設計和獨立音量滾輪,電源按鍵也被挪到了鍵盤的右上角,而觸控板則集成在了鍵盤右側。不過,ROG 系列一貫的快捷功能鍵依舊得到了保留,左側主鍵盤區(qū)第一排的多數(shù)功能都是和 FN 鍵搭配的組合功能鍵,奧創(chuàng)中心開關、副屏開關、方向和翻頁切換鍵則巧妙的放在了觸控板上面。
觸控板區(qū)域的左上角也有一個按壓開關,可以一鍵切換到虛擬數(shù)字小鍵盤,非常的巧妙。
鍵盤本身采用了全鍵帽獨立背光、AURA SYNC 神光同步以及多種燈效,可以最大發(fā)揮 RGB 對于性能的提升效果。鍵程 1.2mm,與主流的輕薄游戲本規(guī)格無異,支持 Overstroke 閃擊技術和全鍵無沖。觸控板為玻璃材質,不可按壓,左右鍵采用分離設計,單獨放置在下方。由于整個鍵盤下移,在運行高負載的應用或游戲時,鍵盤區(qū)域的表面溫度最高才 36 度,不會對用戶的操作體驗產生困擾。
配置與性能
作為一臺五萬塊的高階游戲本,ROG 冰刃雙屏的配置自然是非??植溃唧w的硬件規(guī)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80HK
顯卡:NVIDIA GeForce RTX2080 Super With Max-Q Design,8GB GDDR6 VRAM,TGP 90W,支持 NVIDIA 動態(tài)加速到 105W
內存:32GB DDR4 3200MHz,其中板載部分為 16GB
硬盤:1TB M.2 NVMe PCIe 3.0x4 SSD 兩塊,支持 RAID 0
電源:240W 電源適配器,90Wh 電池容量,支持 65W 適配器供電
其他:Wi-Fi 6、藍牙 5.0、顯卡切換技術等
可以說 ROG 冰刃雙屏擁有目前輕薄游戲本上最好的配置。那如此強悍的硬件,其性能表現(xiàn)肯定是值得我們期待的。由于副屏多數(shù)時候用于多任務或者擴展顯示,以下測試均不開啟副屏,且 ROG 冰刃雙屏支持顯卡切換,默認測試環(huán)境在獨立顯卡模式下進行。先看 CPU 部分。ROG 冰刃雙屏的 i9-10980HK 處理器是基于 Comet Lake-H 架構的 8 核心 16 線程設計,標準 TDP 為 45W;基礎頻率 2.4GHz,最大睿頻可達 5.3GHz,16M 三級緩存,那下面我們就通過跑分先測試一下理論性能吧。
首先是 CPU 部分的跑分環(huán)節(jié)。ROG 冰刃雙屏的這顆 i9-10980HK 在 CineBench R15 中取得了單核 202 分,多核 1890 分的成績,而在 CineBench R20 中分別得到了單核 494 分和多核 4276 分的成績;3D Mark 11 的 P 分為 26555,F(xiàn)ireStrike 物理分為 23654;這幾組成績相比 i7-9750H 和 i7-10875H,綜合性能表現(xiàn)分別提升了 59% 和 23%,即使對比隔壁家的當紅炸子雞 R9 4900HS 也完全不慫。
然后是國際象棋測試,i9-10980HK 的單線程得分 3593,多線程得分 30450,在移動端平臺上可謂是最高水平。
ROG 冰刃雙屏的 GPU 性能同樣十分強大。雖然是 90W 功耗的 Max-Q 設計,但好歹也是塊 2080Super 呀。它的 CUDA 核心數(shù)量由 RTX 2080 Max-Q 上的 2944 個提升到了 3072 個,同時還引入了英偉達為 Max-Q 設計筆記本引入的動態(tài)加速(Dynamic Boost)功能,可以智能檢測并自動調節(jié) GPU 和 CPU 之間的功耗分配,從而提高整體游戲性能,ROG 冰刃雙屏的這顆 RTX 2080 Super,根據(jù)不同的實際負載狀況,可以動態(tài)提升 15W 的功耗。
在IT之家的理論性能測試中,我們打開奧創(chuàng)中心選擇增強模式,并切換到獨顯模式,運行 3D Mark 11 的基準測試。其中,TimeSpy 和 TimeSpy Extreme 的跑分上,ROG 冰刃雙屏分別獲得了 8822 分和 4112 分,這個成績和 150W 的標準 RTX2080 相差無幾;
而 Firestrike 系列的跑分,則分別為 20132 分、10399 分和 5503 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兩組分數(shù)都是在增強模式下進行的,要知道 ROG 冰刃雙屏還擁有手動模式和 ROG Boost 超頻等設置,如果全部打開相信分數(shù)還會進一步提升。但考慮到跑分只能作為參考,我們并沒有用最極端的方式來測試。
實際的游戲表現(xiàn),我們選取了兩款支持光追的 3A 大作,它們分別是「古墓麗影:暗影」和「控制」。在「古墓麗影:暗影」中我們先在系統(tǒng)中選擇增強模式、獨顯模式,游戲中選擇最高畫質和特效,不開啟光追,此時游戲的平均幀數(shù)為 102 幀;第二輪我們在系統(tǒng)中切換到手動超頻模式,游戲中開啟最高光追等級,此時游戲的平均幀數(shù)為 62 幀;
而在「控制」的游戲測試中,選擇增強 + 獨顯模式,最高畫質和特效,不開啟光追,此時游戲平均幀數(shù)為 90 幀,戰(zhàn)斗時的幀數(shù)在 85-93 幀之間;第二輪切換手動超頻模式,且游戲中開啟最高光追等級,此時游戲平均幀數(shù)為 60 幀,戰(zhàn)斗時的幀數(shù)在 55-62 幀之間??梢哉f 1080P 畫質下,ROG 冰刃雙屏應付主流的 3A 大作完全不在話下,即使開啟光追也能獲得流暢穩(wěn)定的游戲體驗。
硬盤與內存
那 ROG 冰刃雙屏再次用上兩塊 SSD 所組成的 Raid 0 陣列,不過和之前魔霸 4 不同的是,這次的兩塊 SSD 都是 1TB 的容量,也不是祖?zhèn)髋浞?,而是兩塊三星 PM981a,這個型號是什么水平大家其實都清楚,我這里直接貼出 CrystalDiskMark 的跑分成績好了,可以看到相比于單條的 PM981a,Raid 0 陣列在順序讀寫 1 線程 8 隊列中的成績提升明顯,即使緩存用完,也能跑到 3000 出頭的讀寫速度,其他數(shù)據(jù)均屬于 PM981a 的正常水平。
而在內存方面,單條 16GB 的容量和 DDR4 3200 SDRAM 的規(guī)格,保質保量,如果不是有什么特殊需求,買來肯定是完全夠用的。具體的讀寫速度和延遲表現(xiàn)大家可以參考上圖。
功耗與散熱
最后當然要進行喜聞樂見的烤機環(huán)節(jié)。值得一提的是,ROG 冰刃雙屏的副屏就在主要零部件和散熱系統(tǒng)的上方,所以在對待散熱和功耗控制上,它必須更加謹慎,否則在持續(xù)高溫下運行的副屏很難保證壽命。首先是單烤 FPU,在手動模式下烤機 10 分鐘,CPU 平均溫度保持在 88 度左右,最高溫 96 度,主頻在 3.7GHz,功耗保持在 90W,要知道這可是 8 核 i9 啊。
緊接著我們繼續(xù) 10 分鐘的單烤 GPU,此時居然觸發(fā)了 Dynamic Boost 超頻,顯卡功耗來到了 105W 且保持在這個水平,平均溫度只有 70 度,而顯卡主頻則為 1155MHz,可以說顯卡的性能已經被壓榨到了最大。
最后雙烤 10 分鐘,CPU 和顯卡的溫度分別為 80 度和 71 度,功耗分別為 45W 和 90W,CPU 主頻維持在 2.8GHz,顯卡頻率則保持在 1500MHz 以上??梢钥吹诫p烤時的功耗表現(xiàn)明顯要保守不少,但考慮到這臺筆記本的厚度和雙屏設計,這樣的操作也不難理解??梢哉f放在輕薄游戲本中,ROG 冰刃雙屏的功耗和散熱表現(xiàn)絕對是目前最強的。
總結
總的來說,ROG 冰刃雙屏是目前輕薄游戲本上最高階的產品之一,前衛(wèi)的設計和大膽的硬件創(chuàng)新,以及強悍的硬件性能和卓越的散熱表現(xiàn),都讓這臺筆記本無愧于旗艦的稱號。與之前我們所評測的冰刃系列產品不同,ROG 冰刃雙屏首次將雙屏設計帶到了自家游戲本上,并且能夠在產品力和使用場景上真正做到一定的吸引力,而其它各個方面的體驗也都做到了不凡。如果說不考慮預算,讓我挑選一臺設計足夠「科技感」、性能足夠「硬核」、滿身都是「人無我有」黑科技的游戲本的話,非它莫屬。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