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8 月 9 日消息 據外媒 AndroidAuthority 報道,近日華為消費者業(yè)務 CEO 余承東表示,華為 Mate 40 系列很可能是該公司最后一款采用自家麒麟芯片的手機,這既令人震驚,也是必然。隨著美國對華為的貿易制裁擴大到使用或授權和美國技術的外國芯片制造商,這使得臺積電或三星無法為華為制造芯片。沒有了制造伙伴,華為的麒麟也就沒有了。
當然,這也會對華為的路由器、交換機等位硬件產生連鎖反應,這些硬件都使用麒麟芯片。
華為可以尋求中芯國際來生產麒麟。然而,中芯國際也使用了美國制造的設備,所以即使作為短期選擇,也會挑起麻煩。此外,中芯國際在尖端光刻技術上明顯落后,僅量產 14 納米 FinFET 工藝,而臺積電已量產 7 納米 FinFET,并且即將推出 5 納米 EUV 工藝。中芯國際還無法取代臺積電成為高端制造選擇。
另外,華為仍然可以從競爭對手那里采購芯片,但前提是他們不是美國的。高通顯然是不可能的,三星也沒有向外界大量出售 Exynos 芯片的記錄,這就只剩下聯(lián)發(fā)科了。
華為已經開始使用聯(lián)發(fā)科芯片,用于其一些價格較低的手機。同時,業(yè)內人士認為,受貿易禁令的影響,華為今年向聯(lián)發(fā)科的采購量將激增高達 300%。其他報道指出,華為已經訂購了超過 1.2 億顆芯片,以幫助彌補麒麟的不足。華為是否認為聯(lián)發(fā)科的天璣 1000 系列是合適的高端替代產品還有待觀察,但該公司如果想保持銷售勢頭,可能沒有太多選擇。
即使有聯(lián)發(fā)科作為備用方案,也不能解決更大的問題。失去麒麟,華為未來的手機就有可能失去幾乎所有讓其與眾不同的東西。
這比失去 Play Store 服務要糟糕得多
華為海外智能手機的希望已經被谷歌 Play Store 的訪問禁令所扼殺。該公司的 App Gallery 替代方案雖然在最近幾個月有了很大的改進,但仍然無法取代中國以外的智能手機用戶所熟悉的谷歌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應用。然而,海外市場也會遭受到麒麟芯片損失的打擊。
首先,麒麟芯片的損失影響了華為的所有產品,包括在中國銷售的無谷歌服務的產品。芯片供應問題威脅到華為在中國的競爭能力,隨著華為在全球范圍內的吸引力停滯不前,該公司越來越依賴中國這個市場。其次,同樣具有破壞性的是,沒有了麒麟,華為的智能手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獨特賣點。
華為智能手機的一大賣點集中在其卓越的相機質量上。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該公司在麒麟芯片中內置的圖像信號處理器 (ISP),其采用了該公司尖端的 BM3D 降噪算法,并支持其獨特的 RYYB 傳感器技術,而其它芯片是不具備這些技術的。
IT之家了解到,由于定制的達芬奇架構,麒麟在機器學習上也是走在前面的。這適合于超分辨率變焦成像、低功耗語音識別、手勢控制、面部識別安全等功能。
華為當然可以將部分軟件和算法轉移到其他廠商的芯片上。然而,不能保證它們會像在該公司定制的麒麟處理器上一樣運行良好或高效。底線是,沒有麒麟,華為的手機就不一樣了。
沒有麒麟,華為還能生存嗎?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麒麟,華為的適應能力和抵御美國貿易禁運壓力的能力將進一步減弱。這直接切入華為智能手機業(yè)務的核心,其未來似乎牢牢掌握在能找到誰(如果有的話)與之合作,以繞過這個最新的障礙。
華為可能不得不找到聯(lián)發(fā)科進行合作,聯(lián)發(fā)科的高端 5G SoC 是一個合理的未經測試的選擇,但與高通的芯片不太在一個檔次上。無疑,改用聯(lián)發(fā)科會對華為高端智能手機的性能、功能,以及可能的成本產生影響,這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其在海外的吸引力,但在中國國內也是如此。
在剛剛取代三星成為手機行業(yè)的老大之后,華為失去智能手機主要玩家的地位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然而,適應不斷變化的貿易禁令,不可避免地意味著該公司的產品在 2021 年及以后會有大的變化。這些產品是否能維持華為目前的勢頭,還需要拭目以待。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