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6 月 28 日消息,“創(chuàng)生之柱”是鷹狀星云(又名 M16 星云)中的一部分,距離地球約 6500 光年,曾在 1995 年 4 月 1 日被哈勃望遠鏡捕獲,天體生物學家稱其“壯觀得無法形容”。
可以說,每一臺著名的天文望遠鏡都會嘗試拍攝“創(chuàng)生之柱”,試圖了解新星在巨大的氣體和塵埃云中誕生時(“創(chuàng)生之柱”包含 3 座氣體和塵埃柱,“柱尖”部分孕育著新的恒星)的物理和化學作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昨日在 YouTube 上發(fā)布了一段關于“創(chuàng)生之柱”的全新三維可視化影像,公眾可以在可見光和紅外光下 360 度全方位觀察這一天文奇觀。
NASA 表示,該視頻是通過結合哈勃和韋布兩臺空間望遠鏡的數(shù)據(jù)實現(xiàn)的,提供了更復雜、更全面的“創(chuàng)生之柱”圖像。這也是迄今為止,有關這些恒星誕生地最全面、細致的多波段動態(tài)影像。
巴爾的摩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STScI) 首席可視化科學家弗蘭克?薩默斯 (Frank Summers) 解釋稱,“隨著我們飛越這些星柱,觀眾可以更好地體驗到它們的立體結構,并觀察它們在哈勃可見光視圖和韋布紅外光視圖下的不同外觀?!?/p>
弗蘭克?薩默斯領導了 NASA“學習宇宙”項目的動態(tài)影像開發(fā)團隊,“這種對比有助于人們理解,為什么我們需要不止一臺太空望遠鏡來觀測同一物體不同方面的原因?!?/p>
與藝術渲染不同,該視頻基于來自科學論文的觀測數(shù)據(jù),由英國達勒姆大學副教授安娜?麥克勞德 (Anna McLeod) 領銜的研究團隊提供。麥克勞德女士同時也擔任了該視頻項目的科學顧問。
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STScI) 的制作負責人格雷格?培根 (Greg Bacon) 說,“我們一直都想將創(chuàng)生之柱以 3D 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韋布望遠鏡的數(shù)據(jù)與哈勃望遠鏡的數(shù)據(jù)結合,使我們能夠更全面、細致地觀察到這些支柱。”
創(chuàng)生之柱,主要由冷分子氫和塵埃構成,不過它正在被附近那些熾熱而年輕的恒星上猛烈的恒星風和紫外線侵蝕。這些支柱頂端伸出類似手指的結構,其尺度甚至比太陽系還要大。
科學家認為,在這些「手指」內部可能孕育著胚胎恒星,其中最高的「手指」支柱長達 3 光年,相當于我們太陽系到最近鄰近恒星距離的四分之三。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