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消息稱微信發(fā)照片時選擇“發(fā)送原圖”可能會泄露拍攝定位,微信就“發(fā)原圖泄露位置”再次聲明:不要慌,可P完圖再發(fā)。看來P圖再發(fā)是很重要的。今天中國移動再次進行科普相關知識。
▲手機App可處理圖片
照片的秘密 有哪些?
除了照片中的視覺信息(就是拍的內容),照片還有啥信息?
拍攝位置:位置信息精確到經緯度,可以具體對應為A公園、B小區(qū)、C酒店。
拍攝時間:什么時間拍攝,什么時間存儲,都有記錄。
拍攝設備:使用的是數碼相機還是智能手機,是哪個型號的手機,一清二楚。
拍攝參數:有ISO感光值、曝光時間、光圈、焦長等信息,是不是專業(yè)的,一目了然……
生物信息:照片中的人物如果露出正臉,或者伸手比“耶”,那么,TA的人臉、指紋等生物特征信息也可能被泄露。
照片的秘密 藏在哪?
人臉和指紋等生物信息是被“看”走了,那么,照片的位置、時間等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關鍵是這個:Exif參數
Exif,中文名叫“可交換圖像文件格式”,最初由日本電子工業(yè)發(fā)展協(xié)會于1996年制定,生來就是為了記錄數碼照片的屬性信息和拍攝數據,可以理解為照片的“身份證”。
由于Exif并不是一次生成不可修改,它是可以后期編輯的,所以Exif信息也不是全然可信。但考慮到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照片有個Exif,更別說去修改它了,你的照片發(fā)出去,信息一般貨真價實。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發(fā)送原圖才會附帶Exif參數,比如被P過的照片就沒有了(是不是發(fā)現了P圖的偉大意義……)
照片信息 危險在哪?
未經同意被收集個人信息!
沒有經過授權同意,位置、時間、手機型號等信息就被輕而易舉地拿走了,關鍵還不知道是誰拿走了,什么時候拿走的……
個人信息被用于詐騙!
數據庫可將用戶的位置信息、人臉、姓名及手機號等信息對應起來,拼湊出更加精準的個人信息。而這些信息一旦被詐騙分子利用,就可能編造更容易獲得信任的詐騙腳本,騙子得手就更容易了。
如何“轉危為安”?
平臺可以設置權限,拒絕第三方爬蟲抓取圖像信息,或用技術手段對圖片進行處理,去掉敏感信息。重點來了,我們能做什么呢?
少發(fā)原圖。
少發(fā)自拍,尤其是孩子的正臉。
P個圖。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